“燕子来时新社,梨花落后清明。”今天,咱们迎来了节气清明。《月令·七十二候集解》有云,“万物齐乎巽,物至此刻皆以洁齐而清明矣。”
古人将清明分为三候,一候桐始华,二候田鼠化为鹌,三候虹始见。意为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敞开,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,回到了地下的洞中,鹌鹑鸟也开端增多,雨后的天空中能够见到彩虹了。
“节气”与“节日” 清明、寒食兼上巳
起先,清明并不是节日,仅仅节气的称号。《淮南子·地理训》中说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乙,则清明风至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施爱东表明,一般以为清明成为节日大概是从唐代开端的,“唐代有寒食节,在清明的前两天。那时分,寒食节是放长假的。”
《唐会要》记载,“(开元)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:寒食、清明,四日为假。”成书于元和年间的《大唐新定吉凶书仪》有云,“寒食通清明度假七日。”此外,清明还逐步吸收了别的一个陈旧节日——上巳的内容。自魏今后,“上巳”定在了与寒食、清明附近的三月三日,首要风俗是郊游、祓禊(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)。
唐代时,寒食、清明、上巳三节系列活动现已比较昌盛。王维在《寒食城东即事》中就点出了清明、寒食、上巳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,“清溪一道穿门生,演漾绿蒲涵白芷。溪上人家凡几家,落花半落东流水。蹴踘屡过飞鸟上,秋千竞出垂杨里。少年分日作漫游,不必清明兼上巳。”
及至宋朝,据《岁时广记》中记载,“清明”已成为独立的条目列在“寒食”之后。融汇了两个陈旧节日风俗的清明节,在宋代形成了一个以祭祖上坟为中心,将寒食与上巳的节日活动相交融的独立的传统节日。
《驭马郊游图》元 王振鹏
咱们从许多宋代文人的著作中也可印证这一点,张耒的“寒食清明人意闲,春城士女出班班。柳黄斑白楼台外,紫翠江南数叠山”,陈与义的“雨晴漫步涧边沙,行入荒林闻乱鸦。寒食清明惊客意,暖风迟日醉梨花”等诗句,都写出了宋代的人们在这一时节心情舒畅地外出玩耍的现象。
郊原草木柔 清明祭扫各纷然
交融了两大节日的清明节,其间一大风俗便是祭拜祖先。“上坟上坟原本是寒食节的风俗。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表明,唐玄宗曾下诏“士庶之家,宜许上墓,编入五礼,永为常式”,对已在民间盛行的寒食节上坟风俗给予认可。
白居易曾在《寒食野望吟》中描写了寒食上坟的现象,“乌啼鹊噪昏乔木,清明寒食谁家哭。风吹原野纸钱飞,古墓垒垒春草绿。棠梨花映白杨树,尽是死生分别处。冥冥重泉哭不闻,萧萧暮雨人归去。”原野苍莽,凄风劲吹,全诗道尽生死离别之苦。
黄庭坚亦有诗云,“佳节清明门生笑,野田荒冢自生愁。雷惊天地龙蛇蛰,雨足郊原草木柔。”既描绘出春天万木萌生、门生斗丽的热烈现象,一起也点出清明时节人们祭扫荒垄的严厉局面;高翥的“南北山头多墓田,清明祭扫各纷然。纸灰飞作白蝴蝶,泪血染成红杜鹃”更是表达出了清明节人们在上坟时的悲恸之情。
清明好天气 游子寻春半出城
“清明是一个春天的节日。”施爱东表明,有的时分歌咏清明便是歌咏春天,所以清明节的诗词是“悲喜交加”的,有许多表达着郊游郊游高兴的诗词是在清明写就。
韦庄曾写道,“紫陌乱嘶红叱拨,绿杨高映画秋千。游人记住承平事,暗喜风景似昔年。”诗人用“紫陌”“绿杨”“快马”“秋千”等意象刻画出长安城清明时分游人如织的愉快局面;贾岛则说,“今天清明节,园林胜事偏。晴风吹柳絮,新火起厨烟。”寥寥数语写出了清明时节的生气勃勃。
《清明上河图》(部分)宋 张择端
南宋《梦粱录》中记载,“车马来往茂盛,填塞都门。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、奇花异木之处,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,款款撑驾到处行乐。此日又有龙舟可观,都人不管贫富,倾城而出。笙歌鼎沸,宣扬喧天。”从中能够看出,其时的清明节出现出了远超前代的富贵现象。
程颢在《郊行即事》中写道,“况是清明好天气,无妨游衍莫忘归。”吴惟信《苏堤清明即事》诗云,“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”,张先在《木兰花·乙卯吴兴寒食》一词中说,“龙头舴艋吴儿竞,笋柱秋千游女并。芳洲拾翠暮忘归,秀野郊游来不定。”这些诗词都写出了清明郊游郊游的热烈情形。
值得一提的是,清明还有插柳的风俗。人们郊游时随手折下几枝柳条,可拿在手中把玩,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,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、屋檐上。由于古人信任在河滨祭祀时,头戴柳枝能够脱节毒虫的损伤。缜密在《武林旧事》中说到清明节日里的临安城时就写道:“国都人家,皆插柳满檐,虽小坊幽曲,亦青青心爱。” 也因而有人感叹“莫把青青都折尽,明朝更有出城人”。
本文来历:人民网